山东新东方:探秘厨师的地位变迁 中国始祖竟是厨人

时间: 2017-08-21 10:25    来源: 互联网   

  厨师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地位不尽相同,有人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也有人说“君子远庖厨”,还有人说中国厨师是技术移民大军,由此可见厨师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差异。然而事实真的是怎样的呢?东方小厨带大家探秘厨师的那些事~

  中国始祖是厨人 伏羲以庖厨做名字

  中国关于厨师最早出现的记载出自于唐朝开元年间司马贞著作《三皇本纪》一篇,书中记述生活在女娲时代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便是一个与庖厨有职业联系的人物。《本纪》说:“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或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此语出自佚书《帝王世纪》,不是司马氏的杜撰。史料记载女娲与伏羲结合创造人类,我们的始祖是厨人出身,而且还以这个职业取名,说明厨师在史前时代、在历史初期,有相当高尚的地位。

庖厨

  烹小鲜如治大国 商朝伊尹由厨师成宰相

  后期,尧帝时代的彭祖和商朝的伊尹、春秋战国时代的易牙,隋朝的詹王并称为四大厨神。其中,商朝时代的伊尹,由厨入仕,成为商代开国君汤的阿衡(即宰相),伊尹理论与实务兼具,先良厨兴邦,再良相辅国,从烹调而及于治国,是个不世出的英雄,誉为食中之圣,岂只无愧而已!

烹小鲜如治大国

  据《吕氏春秋》的说法,他本是个弃婴,由庖厨抚养至成人。汤求才若渴,闻伊尹的才能几经波折才与之相遇。汤得伊尹后,便在太庙斋戒沐浴,点燃火炬祭祀,并用牲畜的血抹身,来表示对伊尹的尊重。第二天汤便在朝廷接见伊尹,伊尹向汤说道:“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汤受到了治国的启发。接着伊尹开始阐述食物之道,表示三群之虫,水居者味腥,肉玃者味臊,草食者味膻,即使有些臭恶,只要用对法子,都可变成美味。大凡味道之本,水为先决条件。五味三材(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有时得用武火,有时须用文火,掌握其中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甘、酸、苦、辛、咸这五味,量的先后多少,其中虽然细微,但有一定准则。它们在鼎中的变化,可精妙到颠毫,就算心里有数,言语无法说明,心思不能晓喻,其精微之处,就好象射箭、驾车一般,也如同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的运行。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坏,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过,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番话打动了商汤,于是任命伊尹做宰相。伊尹主政,国家大治,经革命后,代夏而有天下。商汤去世,伊尹续秉国政,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之后,太甲即位,“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流放的三年间,伊尹摄行政权,主持国事,诸侯来朝,百姓归心。等到太甲“悔过自责,返善”,伊尹将他迎回,并还政给他。太甲乃“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造就太平盛世。太甲崩后,子沃丁继位,伊尹死于任上。他总共辅佐过五位天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愧为一代名相兼名厨。

  春秋时期 君子远庖厨是误读

  “君子远庖厨”使得很多人误解厨师这个职业,其实此句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齐宣王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国国君齐威王之子。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换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齐宣王自诩为君子宣称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